面向“死后生命”的历史哲学 ——马克·布洛赫与阿比·瓦尔堡的研究方法之比较
按: 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与艺术史领域图像学研究的奠基人阿比·瓦尔堡并无实际的交集,但两人在治学理念上却惊人地不谋而合,尤其体现在对待历史证据的态度、比较研究的视野之上。然而,随着现代学科体制的愈发专门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历史学与艺术史都未关注到双方在理论上的共轭。本文将尝试比较两者研究方法的特点,说明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实践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为自身异质性的地位与价值作辩护。 人类生活的悸动在此处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知,我们完全应该努力运用想象力,在古老文本中复活它。 [1] 把对死者的研究和对现实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2] 何为人类生活的“悸动”(vibration)?历史研究为何需要运用“想象力”?“复活”“死者”又指向怎样的研究目标?这几个颇具譬喻性质的词汇出现在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 1886-1944)未竟的方法论专著《历史学家的技艺》中。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史学研究新范式的代表人物、年鉴学派的开创者之一,布洛赫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启发下,对实证主义史学趋于僵化的方法发起了挑战。在他看来,历史学不能被简单归结为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其目标也不在于对过去的精确再现,真正的历史学是一门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 [3] ,而这门面向人自身的学问需要的不再只是那些极尽“客观”的考据手段,更要求研究者寻找一条能够重新切近时间、记忆与人的理解路径。在此愿景之下,令布洛赫引以为傲的研究方法论——跨学科的互动、比较的视野、对历史证据的心理学考察乃至书写“整体史”(total history)的最终诉求,逐渐成为影响并标识着几代年鉴学派新史学研究的特点。 或许是世纪之交西方众多新兴思潮 [4] 的普遍影响,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布洛赫反复谈到的历史学里“巧合”——在德语世界的艺术史领域,以开创图像学(iconography)研究之先河著称的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 1866-1929)似乎与布洛赫在治学方法上不谋而合。然而,两者实际上并不属于同一代学人,尽管布洛赫有在德国学习的经历,但暂无任何证据表明两人有过接触,比布洛赫年长二十岁的瓦尔堡也未必了解布洛赫所在的学术圈子。也许只有一战的精神创伤能算作两人在个体经验上的共同点,而这段经历在两人的写作中几乎一致体现为关于现代性的社会与技术批判。 两条几乎完全平行的生命轨迹上生发出近似...